铬及其化合物在催化、金属防腐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1) 催化剂 可由
加热分解制备,反应同时生成无污染气体。
① 完成化学方程式:
。
② 催化丙烷脱氢过程中,部分反应历程如图,
过程的焓变为 ( 列式表示 ) 。
③ 可用于
的催化氧化。设计从
出发经过 3 步反应制备
的路线 ( 用 “→” 表示含氮物质间的转化 ) ;其中一个有颜色变化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溶液中存在多个平衡。本题条件下仅需考虑如下平衡:
(ⅰ)
(ⅱ)
① 下列有关 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加入少量硫酸,溶液的 pH 不变
B .加入少量水稀释,溶液中离子总数增加
C .加入少量 溶液,反应 (ⅰ) 的平衡逆向移动
D .加入少量 固体,平衡时
与
的比值保持不变
②25℃ 时, 溶液中
随 pH 的变化关系如图。当
时,设
、
与
的平衡浓度分别为 x 、 y 、
,则 x 、 y 、 z 之间的关系式为
;计算溶液中
的平衡浓度 (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
③ 在稀溶液中,一种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 (A) 与其所吸收光的波长 ( ) 有关;在一定波长范围内,最大 A 对应的波长 (
) 取决于物质的结构特征;浓度越高, A 越大。混合溶液在某一波长的 A 是各组分吸收程度之和。为研究对反应 (ⅰ) 和 (ⅱ) 平衡的影响,配制浓度相同、
不同的
稀溶液,测得其 A 随
的变化曲线如图,波长
、
和
中,与
的
最接近的是 ;溶液
从 a 变到 b 的过程中,
的值 ( 填 “ 增大 ”“ 减小 ” 或 “ 不变 ”) 。
(1) N 2 ↑ 4H 2 O ( E 1 - E 2 )+Δ H +( E 3 - E 4 ) 2NO+O 2 =2NO 2
(2) BD 当溶液 pH=9 时,
,因此可忽略溶液中
即 =0.20
反应 (ii) 的平衡常数 K 2 = =
=3.3×10 -7
联立两个方程可得 =6.0×10 -4 mol/L λ 3 增大
【详解】( 1 ) ① 分解过程中,生成 Cr 2 O 3 和无污染气体,根据元素守恒可知,其余生成物为 N 2 、 H 2 O ,根据原子守恒可知反应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N 2 ↑ ; 4H 2 O 。
② 设反应过程中第一步的产物为 M ,第二步的产物为 N ,则 X→M Δ H 1 =( E 1 - E 2 ) , M→N Δ H 2 =Δ H , N→Y Δ H 3 =( E 3 - E 4 ) 1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 X(g)→Y(g) 的焓变为 Δ H 1 +Δ H 2 +Δ H 3 =( E 1 - E 2 )+Δ H +( E 3 - E 4 ) ,故答案为: ( E 1 - E 2 )+Δ H +( E 3 - E 4 ) 。
③NH 3 在 Cr 2 O 3 作催化剂条件下,能与 O 2 反应生成 NO , NO 与 O 2 反应生成红棕色气体 NO 2 , NO 2 与 H 2 O 反应生成 HNO 3 和 NO ,若同时通入 O 2 ,可将氮元素全部氧化为 HNO 3 ,因此从 NH 3 出发经过 3 步反应制备 HNO 3 的路线为 ;其中 NO 反应生成 NO 2 过程中,气体颜色发生变化,其反应方程式为 2NO+O 2 =2NO 2 ,故答案为:
; 2NO+O 2 =2NO 2 。
( 2 ) ①K 2 Cr 2 O 7 溶液中存在平衡: (i) 、 (ii)
。
A .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溶液中 c (H + ) 增大, (ii) 平衡逆向移动,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可知,平衡移动只是减弱改变量,平衡后,溶液中 c (H + ) 依然增大,因此溶液的 pH 将减小,故 A 错误;
B .加水稀释过程中,根据 “ 越稀越水解 ” 、 “ 越稀越电离 ” 可知, (i) 和 (ii) 的平衡都正向移动,两个平衡正向都是离子数增大的反应,因此稀释后,溶液中离子总数将增大,故 B 正确;
C .加入少量 NaOH 溶液, (ii) 正向移动,溶液中 将减小, (i) 将正向移动,故 C 错误;
D .平衡 (i) 的平衡常数 K 1 = ,平衡常数只与温度和反应本身有关,因此加入少量 K 2 Cr 2 O 7 溶液,
不变,故 D 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 BD 。
②0.10mol/L K 2 Cr 2 O 7 溶液中, Cr 原子的总浓度为 0.20mol/L ,当溶液 pH=9.00 时,溶液中 Cr 原子总浓度为 =0.20mol/L ,
、
与
的平衡浓度分别为 x 、 y 、 z mol/L ,因此
=0.10 ;由图 8 可知,当溶液 pH=9 时,
,因此可忽略溶液中
,即
=0.20 ,反应 (ii) 的平衡常数 K 2 =
=
=3.3×10 -7 ,联立两个方程可得
=6.0×10 -4 mol/L 。
③ 根据反应 (i) 、 (ii) 是离子浓度增大的平衡可知,溶液 pH 越大,溶液中 越大,混合溶液在某一波长的 A 越大,溶液的 pH 越大,溶液中
越大,因此与
的 λ max 最接近的是 λ 3 ;反应 (i) 的平衡常数 K 1 =
,反应 (ii) 的平衡常数 K 2 =
,
=
=
,因此
=
,由上述分析逆推可知, b>a ,即溶液 pH 从 a 变到 b 的过程中,溶液中 c (H + ) 减小,所以
的值将增大,故答案为: λ 3 ;增大。
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是g,符号用S表示。
表达式:
(2)气体的溶解度定义: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
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④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溶解度曲线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湿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湿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湿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氢氧化钙。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湿度的升高而减小(纵坐标表示体积),曲线也为"下降型",如氧气。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2.比较相同湿度时(或一定湿度范围内)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并据此确定物质结晶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4.确定溶液的状态(饱和与不饱和)。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
②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湿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③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溶质有剩余。
④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个别物质反常,如Ca(OH)2。
(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常见的可溶性气体(常温、常压时的体积数):NH3 (700),HCl(0℃时500),HBr、HI亦易溶,SO2(40),C12 (2).H2S(2.6),CO2(1)。难溶气体:H2、CO、NO。有机物中:HCHO易溶,C2H2微溶,CH4、C2H4难溶。
a.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NaNO3等。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如 NaCl。
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 Ca(OH)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过饱和现象,此时的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某温度下,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