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组探究 Fe(OH) 3 胶体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质。
(1) 制备 Fe(OH) 3 胶体
实验 | 实验操作 | 丁达尔效应 |
1 | 向 40mL 沸腾的蒸馏水中滴入 5 滴饱和 FeCl 3 溶液 ( 浓度约为 30%) | 迅速出现 |
2 | 向 40mL 蒸馏水中滴入 5 滴 10%FeCl 3 溶液,然后滴入 1 滴 10%NaOH 溶液,边滴边搅拌 | 迅速出现 |
3 | 加热 40mL 饱和 FeCl 3 溶液 | 一段时间后出现 |
① 实验 1 ,生成 Fe(OH) 3 胶体和 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 。
② 实验 2 与实验 1 对比,优点是 ___________( 写出 1 条即可 ) 。
③ 综合上述实验:制备 Fe(OH) 3 胶体提供 OH - 的物质可以是 H 2 O 或 ___________ ,控制反应条件即可制得。
(2)Fe(OH) 3 胶体的性质
资料:
Ⅰ 、 pH>10 时, Fe(OH) 3 胶体溶解。
Ⅱ 、固体 FeCl 3 易升华 ( 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 。
Ⅲ 、 Fe 3 + 检验:若待测液中加入 KSCN 溶液,溶液变红色,则说明待测液中含有 Fe 3 + 。
实验 4 取 5mL 实验 3 得到的液体于蒸发皿中,继续加热,待蒸发皿中液体变为黏稠状,罩上漏斗,可观察到漏斗内出现棕褐色的烟,且有棕褐色固体附着在漏斗的内壁上。继续加热,蒸发皿中最终得到红棕色固体 Fe 2 O 3 。
① 根据资料,推测漏斗内棕褐色的烟中主要含有 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 。
② 检验蒸发皿中红棕色固体中阳离子的方案:取少量红棕色固体溶于稀盐酸中, ___________ 。
研究表明: Fe(OH) 3 胶体可净化水中的砷酸,砷酸浓度较低时以吸附为主,砷酸浓度较高时以反应为主。
③ 不同 pH 时,测得溶液中 Fe(OH) 3 胶体对砷酸的吸附效率如图。 pH 为 3 ~ 9 时, Fe(OH) 3 胶体对砷酸的吸附效率高, pH 较高时,吸附效率降低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
④ 去除水中高浓度砷酸的原理是 Fe(OH) 3 胶体与砷酸反应生成砷酸铁 (FeAsO 4 ) 沉淀,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 。
(1) HCl 不需加热, FeCl 3 溶液浓度小 NaOH
(2) FeCl 3 滴加 KSCN 溶液,溶液变红,则固体中含有 Fe 3 + pH>10 时, Fe(OH) 3 胶体溶解 Fe(OH) 3 ( 胶体 ) + H 3 AsO 4 =FeAsO 4 ↓ + 3H 2 O
【分析】本实验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制备氢氧化铁胶体,从而比较三种不同方式的优劣,之后验证氢氧化铁胶体的性质。
( 1 ) ① 向 40mL 沸腾的蒸馏水中滴入 5 滴饱和 FeCl 3 溶液, FeCl 3 与 H 2 O 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和 HCl 。 ② 根据实验 1 和实验 2 的对比可知,实验 2 的优点是不需加热,可以节约能源, FeCl 3 溶液浓度小。 ③ 通过实验 1 和实验 2 可知,制备 Fe(OH) 3 胶体提供 OH - 的物质可以是 H 2 O 或 NaOH ,即提供氢氧根离子的物质可以是水或碱。
( 2 ) ① 由资料可知, FeCl 3 固体易升华,则推测漏斗内棕褐色的烟中主要含有 FeCl 3 。 ② 红棕色固体中阳离子是 Fe 3 + ,所以验证方法为:取少量红棕色固体溶于稀盐酸中,滴加 KSCN 溶液,溶液变红,则固体中含有 Fe 3 + 。 ③ 根据图像以及资料可知, pH 较高时,氢氧根离子浓度较大,破坏胶体稳定性,逐渐变为氢氧化铁沉淀,失去吸附性,吸附效率降低。 ④Fe(OH) 3 胶体与砷酸反应生成砷酸铁 (FeAsO 4 ) 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OH) 3 ( 胶体 ) + H 3 AsO 4 =FeAsO 4 ↓ + 3H 2 O 。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0-9m ~10-7m 之间的分散系
(1)胶粒直径的大小是胶体的本质特征
(2)胶体可分为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
①常见的液溶胶:Fe(OH)3、AgI、牛奶、豆浆、粥等
②常见的气溶胶:雾、云、烟等;
③常见的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3)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氢氧化铁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即为丁达尔效应。
②布朗运动:粒子在不停地、无秩序的运动
③电泳: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定向移动
一般来讲: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离子,胶体微粒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胶粒吸附阴离子,胶体微粒带负电荷。
④胶体聚沉: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时,由于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该过程不可逆。
胶体的特性:
(1)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胶体内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的,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胶体和浊液。
(2)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但改变条件就有可能发生聚沉。
(3)聚沉:给胶体加热、加入电解质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颗粒等均能使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聚沉常用来解释生活常识,如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明矾净水等。
(4)电泳现象: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电。电泳常用来分离提纯胶体,如工业上静电除尘。
分散系比较:
分散系 | 溶液 | 胶体 | 悬浊液 | 乳浊液 |
分散质粒子大小 | <1nm | 1~100nm | >100nm | >100nm |
分散质粒子结构 | 分子、离子 | 少量分子的结合体或大分子 | 大量分子聚集成的固体小颗粒 | 大量分子聚集成的液体小液滴 |
特点 | 均一、透明、稳定 | 多数均一、透明、较稳定 |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沉淀 |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分层 |
能否透过滤纸 | 能 | 能 | 不能 | —— |
实例 | 食盐水、蔗糖溶液 | Fe(OH)3(胶体)、淀粉胶体 | 泥水、石灰乳 | 牛奶、油漆 |
胶体发生聚沉的条件:
因胶粒带电,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聚沉:
常见的胶体的带电情况:
注意:胶体不带电,而胶粒可以带电。
Fe(OH)3胶体的制备:
操作步骤: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滴加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呈红褐色为止。
离子方程式:Fe3++3H2O=(加热)=Fe(OH)3(胶体)+3H+
点拨:(1)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虽叫做溶液,但属于胶体。
(2)胶体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固体、气体,如烟、云、雾、有色玻璃等。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