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K、Ka、Kw、Ksp分别表示化学平衡常数、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水的离子积常数、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
(1)有关上述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的大小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它们都能反映一定条件下对应可逆过程进行的程度
c.常温下,CH3COOH在水中的Ka大于在饱和CH3COONa溶液中的Ka
(2)已知25℃时CH3COOH和NH3·H2O电离常数相等,则该温度下CH3COONH4溶液的pH= ,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
(3)硝酸铜溶液蒸干、灼烧后得到的固体物质是 。
(4)明矾净水原理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5)已知在25℃时Ksp[AgCl)=1.8×10-10,Ksp(Ag2CrO4)=1×10-12。25℃时,向浓度均为0.02mol·L-1的NaCl和Na2CrO4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先析出 (填化学式)沉淀,当两种沉淀共存时,= 。
(1) b (2) 7 , c(NH)=c(CH3COO—)>c(H+)=c(OH—)
(3)CuO (4) Al3++3H2OAl(OH)3(胶体)+3H+ (5) AgCl ,3.24×10-8。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生成
(1)意义: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常利用生成沉淀来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
(2)方法
a.调节pH法: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氯化铁,使其溶解于水,再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可使转变为
沉淀而除去。
b.加沉淀剂法:如以等作沉淀剂,使某些金属离子如
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
等沉淀,也是分离、除杂常用的方法。
说明: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时即沉淀完全。
2.沉淀的溶解
(1)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需要使难溶物质溶解的问题、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对于在水中难溶的电解质,如果能设法不断地移去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使平衡就会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使沉淀溶解。
(2)方法
a.生成弱电解质:加入适当的物质,使其与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的某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如向沉淀中加入
溶液,
结合生成
使
的溶解平衡向右移动。
b.生成配合物:加入适当的物质,使其与沉淀反应生成配合物。
如:
c.氧化还原法:加入适当的物质,使其与沉淀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使沉淀溶解。
d.沉淀转化溶解法:本法是将难溶物转化为能用上述三种方法之一溶解的沉淀,然后再溶解:
如向中加入饱和
溶液使
转化为
再将
溶于盐酸。
3.沉淀的转化
(1)实质:沉淀转化的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一般来说,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 例如
(2)沉淀转化在工业上的应用在工业废水处理的过程中,用FeS等难溶物作沉淀剂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任何难溶物质的溶解度都不为零。不同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很大,可将物质进行如下分类: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