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最早发现并使用青铜器国家。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出土的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如图1)。
(1)Cu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_____。
(2)图2所示为第四周期某主族元素的第一至五电离能数据,该元素是____,I3远大于I2的原因是______。
(3)图3是某含铜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示意图。
①晶体中H2O和SO42-的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为_____,试判断H2O和SO42-的键角大小关系并说明原因_____。
②图3中的氢键有(H2O)O—H···O(H2O)和_______。
③写出该配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
(4)一种铜的氯化物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已知P、Q、R的原子坐标分别(0,0,0)、(1,1,1)、(,
,
),若Cu原子与最近的Cl原子的核间距为apm,则该晶体的密度计算表达式为______。
(1). 3d104s1 (2). Ca(或钙) (3). Ca原子失去2个电子以后达到稳定结构,再失去1个电子很困难 (4). sp3、sp3 (5). H2O分子键角小于的SO42-键角,因为H2O中O存在2对孤电子对而SO42-中的S不存在,孤电子对成键电子的斥力大于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的斥力 (6). (H2O)O—H···O(SO42-) (7). [Cu(H2O)4]SO4·H2O (8). CuCl (9).
g/cm3
【解析】
(1)Cu为第29号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104s1 ;
(2)根据图示第四周期某主族元素的第一至五电离能数据,电离能突变在第三电离能,故该元素为第四周期第IIA族元素,该元素是Ca;I3远大于I2的原因是Ca原子失去2个电子以后达到稳定结构,再失去1个电子很困难;
(3)①晶体中H2O和SO42-的价层电子对数均为4对,故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均为sp3;H2O的键角小于SO42-的键角,因为H2O中O存在2对孤电子对而SO42-中的S没有孤对电子,孤电子对成键电子的斥力大于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的斥力,故键角更小;
②图3中的氢键有(H2O)O—H···O(H2O)和(H2O)O—H···O(SO42-);
③该配合物中,中心离子是Cu2+,配体是水,配位数是4,阴离子是硫酸根,还有一个结晶水,故其化学式为:[Cu(H2O)4]SO4·H2O;
(4)铜的氯化物晶胞结构中Cu占据了顶点和面心,Cl占据了体内4个位置,故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uCl,已知P、Q、R的原子坐标分别(0,0,0)、(1,1,1)、 (,
,
),若Cu原子与最近的Cl原子的核间距为a pm,即为体对角线的四分之一,故则该晶体的边长为:
×10-10cm,该晶胞的体积为:
×10-30cm3,一个晶胞的质量为:
g,故晶胞的密度计算表达式为:
=
g/cm3。
定义:
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实质:
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容易,说明其金属性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说明其金属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里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4.金属活动性顺序按 Au顺序,金属性逐渐减弱。
5.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6.原电池中的正负极:一般情况下,活泼金属作负极。
7.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陔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反之则越弱。
3.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4.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越易与H2反应,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非金属元素甲的单质能从非金属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非金属性比乙强。如,说明溴的非金属性比碘强。
6.相互化合后的价态:如,说明O 的非金属性强于S。
7.其他:如CuCl2,所以C1的非金属性强于S。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
1.同周期元素的微粒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阳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如半径:Na>Mg >Al,Na+>Mg2+‘>Al3+。
2.同主族元素的微粒
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大,如半径:
3.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如半径:(上一周期元素形成的阴离子与下一周期元素形成的最高价阳离子有此规律)。
4.同种元素形成的微粒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微粒半径大小为:阳离子< 中性原子<阴离子;价态越高的微粒半径越小,如半径:。
5.核外电子数和核电荷数都不同的微粒可通过一种参照物进行比较,如比较的半径大小,可找出与A13+电子数相同,与S同主族的氧元素的阴离子
进行比较,半径:
,且
元素周期表中的几项重要规律相等规律:
规律 | 内容 |
相等规律 | ①周期数:电子层数 ②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化合价(F、 0除外) ③最低负价绝对值=8一主族序数(限 ⅣA族~ⅦA族非金属元素) |
“位、构、性”规律 | |
递变规律 | ![]() |
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 |
奇偶规律 | 在同一主族内,族序数和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离子的电荷数、元素的主要正负化合价数等,若一个是偶数,其他的都是偶数,若一个是奇数,其他的都是奇数 |
相同电子层结构的规律 |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与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阴离子以及下一周期主族金属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
序差规律 | ①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与主族序数有关。IA~ⅡA族元素相差原子序数较小的元素所在周期包含的元素种数。ⅢA族~O族元素相差原子序数较大的元素所在周期包含的元素种数。如Na和K的原子序数相差8 (第三周期含8种元素),Cl和Br的原子序数相差18(第四周期含18种元素) ②同周期主族元素(长周期)的原子序数差:两元素分布在过渡元素同侧时,原子序数差=族序数差;两元素分布在过渡元素两侧时,第四或第五周期元素原子序数差=族序数差+10(如第四周期的Ca和Ca相差11),第六、七周期元素原子序数差=族序数差+24(如ⅡA 族的Ba和ⅢA族的Tl相差25) |
对角线相似规律 | 周期表中位于对角线位置的元素性质相似,尤以“和Mg、Be和Al最为典型 |
1、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3、掌握微粒半径的比较方法。
4、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