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本草纲目》记载: “绛钒,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陶及今人谓之石胆,烧之赤色,故名绛钒矣。”这里的“鼻冲水”和“绛钒“可能是指( )
A. 氨水和FeSO4·7H2O B. 氢氟酸和Na2CO3·10H2O
C. 醋和FeSO4·7H2O D. 稀硫酸和CuSO4·5H2O
【答案】A
【解析】 “鼻冲水”可以贮以玻璃瓶,说明不是氢氟酸,具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易挥发,所以不可能是硫酸;非有病不可嗅,说明不是醋;绛钒,本来绿色,烧之赤色,说明是FeSO4·7H2O,故A正确。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纤维素、光导纤维、淀粉、蛋白质都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B. 点燃爆竹后,硫燃烧生成SO3
C. 六水合氯化钙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D. 食用花生油和鸡蛋清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答案】D
.....................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Fe2O3溶于氢碘酸:Fe2O3+6H+=2Fe3++3H2O
B. Na2SO3与稀硝酸:SO32-+2H+=SO2↑+H2O
C. 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Al3++4NH3·H2O=AlO2-+4NH4++2H2O
D. Ca(HCO3)2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答案】D
【解析】由于Fe3+具有较强氧化性,而I-具有还原性,Fe2O3溶于氢碘酸的离子方程式是Fe2O3+6H++2I-=2Fe2++I2+3H2O,故A错误; SO32-具有还原性、稀硝酸具有氧化性,Na2SO3与稀硝酸的离子方程式是:3SO32-+2H++2NO3-= 3SO42-+H2O+2NO,故B错误; 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 +3NH4+,故C错误;Ca(HCO3)2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a2++2HCO3-+2OH-=CaCO3+CO32-+2H2O,故D正确。
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0ml0.1mol/L的CH3COOH溶液中氧原子数为0.002NA
B. 0.2mol/L的NaCl溶液中,Na+数为0.2NA
C. 0.1mol的Na2O2与足量的CO2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1NA
D. 在标准状况下4.48L的CH2Cl2其分子数为0.2NA
【答案】C
【解析】水中含有氧原子,所以10ml0.1mol/L的CH3COOH溶液中氧原子数大于0.002NA,故A错误;没有溶液体积,不能计算Na+数,故B错误;0.1mol的Na2O2与足量的CO2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1NA,故C正确;在标准状况下CH2Cl2是液体,故D错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溅到皮肤上,立即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B. 分馏实验,温度计应该在混合溶液中以便准确测量混合溶液的温度
C. 分液漏斗分液,放出下层液体后再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液体
D. 制备乙烯时向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
【答案】D
【解析】少量浓硫酸溅到皮肤上,立即干布擦去,再用水冲洗,最后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故A错误;分馏实验,温度计应该在支管口测量蒸气的温度,故B错误;用分液漏斗分液,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C错误;为防止液体爆沸,制备乙烯时向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故D正确。
本卷还有14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suhtai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