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人教版高中化学专题练习119505
人教版高中化学专题练习119505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16-07-16
题号
评分
一、实验,探究题 (共1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实验室以一种工业废渣(主要成分为MgCO3Mg2SiO4和少量FeAl的氧化物)为原料制备MgCO3·3H2O。实验过程如下:

 

1)酸溶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MgCO3(s)+2H+(aq)===Mg2+(aq)+CO2(g)+H2O(l)   ΔH=50.4 kJ·mol-1

Mg2SiO4(s)+4H+(aq)===2 Mg2+(aq)+H2SiO3(s)+H2O(l)    ΔH=225.4 kJ·mol-1

酸溶需加热的目的是______;所加H2SO4不宜过量太多的原因是_______

2)加入H2O2氧化时发生发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萃取分液,以除去溶液中的Fe3+

 

①实验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

②为使Fe3+尽可能多地从水相转移至有机相,采取的操作:向装有水溶液的仪器A中加入一定量的有机萃取剂,______、静置、分液,并重复多次。

4)请补充完整由萃取后得到的水溶液制备MgCO3·3H2O的实验方案:边搅拌边向溶液中滴加氨水,______,过滤、用水洗涤固体23次,在50下干燥,得到MgCO3·3H2O

[已知该溶液中pH=8.5Mg(OH)2开始沉淀;pH=5.0Al(OH)3沉淀完全]

难度: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提纯和检验
使用次数:11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1)加快酸溶速率;避免制备MgCO3时消耗更多的碱

2H2O22Fe22H2Fe32H23)①分液漏斗;②充分振荡

4)至5.0pH8.5,过滤,边搅拌边向滤液中滴加Na2CO3溶液至有大量沉淀生成,静置,向

上层清液中滴加Na2CO3溶液,若无沉淀生成,

【解析】

4)根据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沉淀的pH可知,滴加氨水的同时必须控制溶液的pH不能超过8.5,且也不能低于5.0,所以边搅拌边向溶液中滴加氨水,至5.0pH8.5,过滤,边搅拌边向滤液中滴加Na2CO3溶液至有大量沉淀生成,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Na2CO3溶液,若无沉淀生成,过滤、用水洗涤固体2-3次,在50下干燥,得到MgCO3·3H2O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物质制备工艺流程图分析,涉及反应条件控制、仪器识别、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名师点晴】分离提纯型探究实验评价题一般以物质的制备、分离、提纯为基础,考查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基本操作。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题目提供信息的应用,特别是新物质的制备过程中,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如易水解、熔沸点等),要善于联系课本相关的物质的性质和实验方法运用于解题。在复习备考中要对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梳理,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升入分析,迁移和应用,要重视物质的性质,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分离提纯。电化学类试题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策略性,在解题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归纳。工艺流程中的实验分析:工艺流程的命题来源很广,与各个知识模块的结合点较多,因此分析工业生产工艺流程题时,应将流程路线,试题设问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它常常结合工艺流程考查基本化学实验问题,可以说它是无机框图题的创新。流程的呈现形式有:①操作流程;②物质变化流程;③装置流程。解题时首先要明确原料和产品(包括副产品),即箭头进出方向,其次依据流程图分析反应原理,紧扣信息,搞清流程中每一步发生了什么反应——知其然,弄清有关反应原理,明确目的(如沉淀反应、除杂、分离)——知其所以然,最后联系储存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信息的利用,准确表述和工整书写。由于工艺流程常与溶液的配制、物质的分离及定量测定等基本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只有复习时牢固掌握实验基础知识,才能有效结合题中的信息,准确答题。

物质制备化工生产流程的主线一般为

2.

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常用的抗氧化剂,在空气中、受热时均易分解。实验室制备少量Na2S2O5的方法:在不断搅拌下,控制反应温度在40左右,向Na2CO3过饱和溶液中通入SO2,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当溶液pH约为4时,停止反应,在20左右静置结晶。生成Na2S2O5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HSO3Na2S2O5+H2O

1SO2Na2CO3溶液反应生成NaHSO3CO2,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Y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析出固体的反应液经减压抽滤、洗涤、25℃~30干燥,可获得Na2S2O5固体。

①组成减压抽滤装置的主要仪器是布氏漏斗、________________和抽气泵。

②依次用饱和SO2水溶液、无水乙醇洗涤Na2S2O5固体。用饱和SO2水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_____

4)实验制得的Na2S2O5固体中含有一定量的Na2SO3Na2SO4,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难度: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提纯和检验
使用次数:10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12SO2+CO32-+H2O=2HSO3-+CO2 2)防止倒吸 3)①抽滤瓶;

②减少Na2S2O5的在水中的溶解;

4)在制备过程中Na2S2O5分解生成生Na2SO3Na2SO3被氧化生成Na2SO4

【解析】

试题分析:(1SO2Na2CO3溶液反应生成NaHSO3CO2,根据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可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SO2+CO32-+H2O2HSO3-+CO2

2)在装置X中用来发生反应制取Na2S2O5;由于SO2是大气污染物, 因此最后的Z装置的NaOH溶液是尾气处理装置,防止SO2造成大气污染。由于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因此装置Y的作用防止倒吸。

②制取得到的Na2S2O5固体依次用饱和SO2水溶液、无水乙醇洗涤Na2S2O5固体,用饱和SO2水溶液洗涤的目的是减少Na2S2O5的在水中的溶解;

4)实验制得的Na2S2O5固体中常含有一定量的Na2SO3 Na2SO4,可能的原因是在制备过程中Na2S2O5分解生成生Na2SO3Na2SO3被氧化生成Na2SO4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物质制备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名师点晴】明确物质的性质和实验原理是解答的关键,过量试题需要注意以下知识点:第一解答综合性实验设计与评价题的基本流程:原理反应物质仪器装置现象结论作用意义联想。具体分析为:(1)实验是根据什么性质和原理设计的?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所用各物质名称、状态、代替物(根据实验目的和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和推理,并合理选择)。(3)有关装置:性能、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问题、是否有替代装置可用、仪器规格等。(4)有关操作:技能、操作顺序、注意事项或操作错误的后果。(5)实验现象:自下而上,自左而右全面观察。(6)实验结论:直接结论或导出结论。第二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点及评价角度:(1)设计要点: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明确以下要点:①题目有无特殊要求 ②题给的药品、装置的数量 ③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操作 ④会画简单的实验装置图 ⑤注意仪器的规格 ⑥要防倒吸、防爆炸、防燃烧、防暴沸、防氧化、防吸水、冷凝、冷却、水浴加热时采取相应措施 ⑦同一仪器在不同位置的相应作用等 ⑧要严格按照操作(实验步骤)+现象+结论的格式叙述。(2)评价角度:①操作可行性评价:实验原理是否科学、合理,操作是否简单、可行,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是否正确。②经济效益评价:原料是否廉价、转化率是否高,产物产率是否高。③环保评价:原料是否对环境有污染,产物是否对环境有污染,污染物是否进行无毒、无污染处理。

3.

乙酸乙酯广泛用于药物、染料、香料等工业,中学化学实验常用a装置来制备。

 

完成下列填空:

1)实验时,通常加入过量的乙醇,原因是______________。加入数滴浓硫酸即能起催化作用,但实际用量多于此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浓硫酸用量又不能过多,原因是____________

2)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反应结束后,将试管中收集到的产品倒入分液漏斗中,_________________,然后分液。

4)若用b装置制备乙酸乙酯,其缺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由b装置制得的乙酸乙酯产品经饱和碳酸钠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后,还可能含有的有机杂质是________,分离乙酸乙酯与该杂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难度:
知识点:烃的衍生物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0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1)增大反应物浓度,使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动,提高酯的产率。(合理即给分)

H2SO4能吸收生成的水,使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动,提高酯的产率。

H2SO4具有强氧化性和脱水性,会使有机物碳化,降低酯的产率。

2)中和乙酸、溶解乙醇、减少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

3)振荡、静置   

4)原料损失较大、易发生副反应   乙醚;蒸馏

【解析】

3)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因此反应结束后,将试管中收集到的产品倒入分液漏斗中,振荡、静置,然后分液即可。

4)根据b装置可知由于不是水浴加热,温度不易控制,因此制备乙酸乙酯的缺点有原料损失较大、易发生副反应。由于乙醇溶液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所以由b装置制得的乙酸乙酯产品经饱和碳酸钠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后,还可能含有的有机杂质是乙醚,乙醚和乙酸乙酯的沸点相差较大,则分离乙酸乙酯与该杂质的方法是蒸馏。

【考点定位】考查乙酸乙酯制备实验设计。

【名师点睛】乙酸乙酯的制取是中学化学中典型的有机物制备实验之一,有机化学实验中的知识点比较琐碎,特别是许多细节更应引起注意。比如:①加热的方式不同,可有酒精灯直接加热、水浴加热、需用温度计测温度的有机实验等,要知道各种加热方式的优缺点;②许多有机反应都需要催化剂,催化剂种类繁多,要明确实验中所加各物质的作用;③副反应多,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可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从而导致产物的不纯;④需要冷却装置的多,由于反应物或产物多为挥发性物质,所以注意对挥发出的反应物或产物进行冷却,以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或生成物的产率。水冷或空气冷却是常见的两种方式;⑤产物的分离和提纯,要结合副反应和反应物的挥发性,确定产物中的杂质种类,从而确定分离提纯的方法。⑥结合可逆反应分析反应物的用量。

4.

草酸(乙二酸)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K1=5.4×102K2=5.4×105。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草酸晶体(H2C2O4·2H2O)无色,熔点为101,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170以上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_______。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含有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AB和下图所示的部分装置(可以重复选用)进行实验。

 

①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______。装置H反应管中盛有的物质是_______

②能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_______

3)设计实验证明:

①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______

②草酸为二元酸______

难度: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提纯和检验
使用次数:14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1)有气泡逸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冷凝(水蒸气、草酸等),避免草酸进入装置C反应生成沉淀,干扰CO2的检验。

2 FDGHDI CuO(氧化铜);

H中的粉末有黑色变为红色,其后的D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3 向盛有少量NaHC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草酸溶液,有气泡产生。

②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草酸溶液,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草酸的两倍

2 问考查实验原理和物质性质综合应用能力。由装置AB出来的气体含有CO2CO,容易想到用灼热氧化铜来氧化CO,进而检验其产物CO2。但要注意到原产物中有CO2,故要设计除去CO2和验证CO2除尽的环节。最终确认连接顺序F(除CO2)、D(验证CO2被除尽)、G(干燥,这是气体进入加热装置的常规要求)、H(氧化CO)、D(验证H中生成的CO2来证明CO的存在)、I(尾气处理);H中要装CuO(氧化铜);

3)问考查实验设计能力,证明草酸的酸性比碳酸强这个命题很常规。设计一个常量浓度的溶液混合,产生气泡即可。题中不给试剂浓度的话,浓度大小可不强调。碳酸盐也可以是Na2CO3,但最好不用CaCO3(题目开始部分又暗示CaC2O4难溶)。

证明草酸是二元酸这个难一点,要用到中和滴定。用一元强碱NaOH中和,根据酸碱完全反应时的物质的量之比来作判断,这是草酸是二元酸的最可靠的证据。

【考点定位】COCO2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化学实验知识的简单应用。难度为较难等级

【名师点晴】相信每个考生看到这道高考题的第一感都是:题目情景绝对的新颖! 这个实验是我没有做过的!其实破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出草酸分解的产物,那个反应(H2C2O4·2H2O === CO2CO↑3 H2O )高中化学里并不常见,我们要学会从题文中捕捉信息来猜想关键产物(CO2来自澄清石灰水的联想,CO来自第二小问),进而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化合价升降)来验证。知道发生装置中产生的气体是CO2COH2O(g)、少量草酸蒸气(由受热脱水、升华这句联想),后续的实验分析和设计大家基本就会了,一道刚刚谋面的新题就变成你的常规题了。可以看出:对你所研究体系的成分进行仔细分析,是好多难题的突破良方。

 

5.

二氧化氯(ClO2,黄绿色易溶于水的气体)是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回答下列问題:(1)工业上可用KC1O3Na2SO3H2SO4存在下制得ClO2,该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2)实验室用NH4Cl、盐酸、NaClO2(亚氯酸钠)为原料,通过以下过程制备ClO2

 

①电解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溶液X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有__________

③除去ClO2中的NH3可选用的试剂是       (填标号)

a.水   b.碱石灰  C.浓硫酸   d.饱和食盐水

3)用下图装置可以测定混合气中ClO2的含量

Ⅰ.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碘化钾,用50 mL水溶解后,再加入 3 mL  稀硫酸:

Ⅱ.在玻璃液封装置中加入水,使液面没过玻璃液封管的管口;

Ⅲ.将一定量的混合气体通入锥形瓶中吸收;

Ⅳ.将玻璃液封装置中的水倒入锥形瓶中:

Ⅴ.用0.1000 mol·L-1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锥形瓶中的溶液

I2+2S2O32-2I+S4O62-),指示剂显示终点时共用去20.00 mL

代硫酸钠溶液。在此过程中:

①锥形瓶内ClO2与碘化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玻璃液封装的作用是               

V中加入的指示剂通常为             ,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是             

④测得混合气中ClO2的质量为           g

4)用ClO2处理过的饮用水会含有一定最的亚氯酸盐。若要除去超标的亚氯酸盐,下列物质最适宜的是_______(填标号)

a.明矾     b.碘化钾   c.盐酸   d.硫酸亚铁

难度: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提纯和检验
使用次数:16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答案】(1) 22①NH4Cl2HCl3H2NCl3   ②ClOH—   ③c

32ClO210I8H2Cl5I24H2O   ②吸收残余的二氧化氯气体(避免碘的逸出)

淀粉溶液;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溶液颜色不再改变    ④0.02700  4d

【解析】(1工业上可用KC1O3Na2SO3H2SO4存在下制得ClO2,在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从+5价降低到+4价,得到1个电子,氯酸钾是氧化剂。S元素的化合价从+4价升高到+6价,失去2个电子,亚硫酸钠是还原剂,则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21

3ClO2具有强氧化性,通入锥形瓶与酸性碘化钾溶液反应,氧化II2,自身被还原为Cl,同时生成水,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ClO210I8H2Cl5I24H2O

②由于二氧化氯是气体,容易挥发到空气中,所以玻璃液封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残余的二氧化氯气体。

③由于碘遇淀粉显蓝色,则V中加入的指示剂通常为淀粉,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是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④根据方程式可知2ClO25I210S2O32-,则测得混合气中ClO2的质量为0.1mol/L×0.02L×67.5g/mol/50.02700 g

4亚氯酸盐具有氧化性,明矾不能被氧化,碘化钾被氧化为碘,盐酸可能被氧化氯气,因此若要除去超标的亚氯酸盐,最适宜的是硫酸亚铁,且产生的氧化产物铁离子能净水。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阅读题目获取信息能力、氧化还原反应滴定及应用、电解原理、对工艺流程及装置理解分析等,难度中等,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实验基础知识和灵活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

【名师点晴】本题从知识上考查了重要物质的化学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现象的判断与分析、化学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也涉及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元素化合物、基本化学原理和化学实验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凸显了理科综合考试中的综合性与实用性的特点。

本卷还有12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7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偏难
1
5.88%
容易
1
5.88%
中等
15
88.23%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实验,探究题
14
82.35%
填空题
3
17.64%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物质的分离 提纯和检验
11
64.70%
铁和铁的化合物
1
5.88%
烃的衍生物单元测试
3
17.64%
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1
5.88%
气体的制备及实验方案设计
1
5.88%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lu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