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灌钢法 ”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钢铁冶炼技术的重大贡献,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提到 “ 钢铁是杂炼生鍒作刀镰者 ” 。 “ 灌钢法 ” 主要是将生铁和熟铁 ( 含碳量约 0.1%) 混合加热,生铁熔化灌入熟铁,再锻打成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钢是以铁为主的含碳合金
B . 钢的含碳量越高,硬度和脆性越大
C . 生铁由于含碳量高,熔点比熟铁高
D . 冶炼铁的原料之一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 Fe 2 O 3
C
【详解】
A .钢是含碳量低的铁合金,故 A 正确;
B .钢的硬度和脆性与含碳量有关,随着含碳量的增大而增大,故正确;
C .由题意可知,生铁熔化灌入熟铁,再锻打成钢,说明生铁的熔点低于熟铁,故 C 错误;
D .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 Fe 2 O 3 ,可用于冶炼铁,故 D 正确;
故选 C 。
高分子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芦苇可用于制造黏胶纤维,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B . 聚氯乙烯通过加聚反应制得,可用于制作不粘锅的耐热涂层
C . 淀粉是相对分子质量可达几十万的天然高分子物质
D . 大豆蛋白纤维是一种可降解材料
B
【详解】
A .芦苇中含有天然纤维素,可用于制造黏胶纤维,故 A 正确;
B .聚氯乙烯在高温条件下会分解生成有毒气体,因此不能用于制作不粘锅的耐热涂层,故 B 错误;
C .淀粉为多糖,属于天然高分子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可达几十万,故 C 正确;
D .大豆蛋白纤维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能够被微生物分解,因此大豆蛋白纤维是一种可降解材料,故 D 正确;
综上所述,说法错误的是 B 项,故答案为 B 。
下列操作规范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 图甲测定醋酸浓度 B . 图乙测定中和热
C . 图丙稀释浓硫酸 D . 图丁萃取分离碘水中的碘
A
【详解】
A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因此需装于碱式滴定管,氢氧化钠溶液与醋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的醋酸钠溶液呈碱性,因此滴定过程中选择酚酞作指示剂,当溶液由无色变为淡红色时,达到滴定终点,故 A 选;
B .测定中和热实验中温度计用于测定溶液温度,因此不能与烧杯内壁接触,并且大烧杯内空隙需用硬纸板填充,防止热量散失,故 B 不选;
C .容量瓶为定容仪器,不能用于稀释操作,故 C 不选;
D .分液过程中长颈漏斗下方放液端的长斜面需紧贴烧杯内壁,防止液体留下时飞溅,故 D 不选;
综上所述,操作规范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项,故答案为 A 。
硫和氮及其化合物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NO 2 和 SO 2 均为红棕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酸雨的主要成因
B . 汽车尾气中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 NO 、 SO 2 和 PM2.5
C . 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空气中的 NO 和 NO 2 作为肥料,实现氮的固定
D . 工业废气中的 SO 2 可采用石灰法进行脱除
D
【详解】
A . 是红棕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而
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A 错误;
B .汽车尾气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 C 与 N 的氧化物,如 NO x 和 CO 等, B 错误;
C .氮的固定是指将游离态的氮元素转化为化合态,且植物可吸收土壤中的铵根离子或硝酸根离子作为肥料,不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氧化物, C 错误;
D .工业废气中的 可采用石灰法进行脱除,如加入石灰石或石灰乳均可进行脱硫处理, D 正确;
故选 D 。
用中子轰击 X 原子产生 α 粒子 ( 即氮核
He) 的核反应为:
X+
n→
Y+
He 。已知元素 Y 在化合物中呈 +1 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H 3 XO 3 可用于中和溅在皮肤上的 NaOH 溶液
B . Y 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 Y 2 O 2
C . X 和氢元素形成离子化合物
D . 6 Y 和 7 Y 互为同素异形体
A
【分析】
根据核反应为: 可知, X 的质量数 N 为 4+7-1=10 ,又因为 Y 在化合物中呈
价,则推知 Y 位于 IA 族,质量数 = 质子数 + 中子数, Y 的质量数为 7 ,所以得出 Y 为 Li ,其质子数 p=3 ,所以 X 的质子数 Z=3+2-0=5 ,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 核内质子数 =5 ,则推知 X 属于 B 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A . 为硼酸,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若不慎将
溶液溅到皮肤上,则需用大量水冲洗,同时涂抹
,以中和碱液, A 正确;
B . Y 为 Li ,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只有 Li 2 O , B 错误;
C . X 为 B ,与氢元素会形成 BH 3 或 B 2 H 4 等硼氢化合物, B 元素与 H 元素以共价键结合,属于共价化合物, C 错误;
D . 和
两者的质子数均为 3 ,中子数不同,所以两者互为同位素, D 错误;
故选 A 。
本卷还有13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刘老师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