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启迪智慧的人文回归(一)

高中化学 COOCO.因你而专业
套卷教案课件下载new 试题搜索答案
高中数学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英语   高中语文   高中生物   高中政治   高中历史   高中地理   备课网 2020年高考志愿填报流程图解

一场启迪智慧的人文回归(一)

公主 轻轻草

发布日期:2008-08-21 20:37:08

一场启迪智慧的人文回归

——高中研究性学习的教改花絮

孙曙光

救就孩子们,强烈呼唤人文教育的历史观

历史是什么?是汗牛充栋的典籍浩如烟海的书库,还是苦涩年代的诵念风云岁月的堆砌?人们一提起历史,印象是孤僻繁杂固滞,历史是一团模糊不清的过眼烟云,付出艰难识记代价留下心理失衡的懊丧。“历史”,在汉辞《尚书》《史记》注解是“述往事,思来者”“通古今之变”以作政治借鉴。其定义是“人们对于过去事实的认知及其传达的成果”。 可见历史,这是一门古老传统学科。

然而在希腊语中,希罗多德赋予“历史”一词的初意本为以智者的心态来“探讨” 、“研究” 、“征问”、“问而知之”。在希腊文中,“历史学家”这个词的定义,为“研究者”或“真理的探索者”。 古希腊人曾将历史教育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叙述过去;第二,为理解现在而追述过去;第三,为了展望未来而探索过去。不管“叙述”“追述”, 还是“探索”, 都将探究的内涵赋予了历史教育。①可见,历史教育的真正定义更在于“历史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的不断锤炼与升扬”。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 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也说:“是人类历史的叙述,是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归根到底,她是生命个体的生存权利和尊严感的人文的历史。

中国古代思想家钻研历史,始终囿于伦理道德范围之内的考量,关注的是历史对社会、对国家有无道德实用价值,王朝更替,“以史为鉴”。中国史家求真历史,固然有心智发展,但仅是“修身、齐家治天下”的需要,从格物致知到天下大同,实际上是遵循着儒家“学以致用”的伦理道德求知过程。中国史家的座右铭是“学以致用”。

希腊史家钻研历史,始终具有重理智发展的特性,探究历史是为了科学道理的索求。他们追溯历史,是一种心智的自我锤炼,是一种追求通理的人文过程。他们以理智的态度来检讨现存道德的正确性,甚至敢于冲脱人为道德的藩篱。苏格拉底就是因此而遭控囚狱被杀的。希腊史家座右铭是“认识你自己”。

他们洋溢着敏锐的智慧,追求对人类生存价值的思量,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历史观。人是生命万物之首领,是智慧的载体,是世界精灵,是宇宙之魂。人有着最精巧的解剖结构,有着最发达的智慧和思维。人会劳动,人能思考,人有情感,人善创造;人生于自然,能顺应自然,人更会改造自然;人在探索世界无穷奥秘的同时,把这个世界装点得更富魅力,更为迷人。这种对于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穷根究底的精神演变为近代科学的思想摇篮。所以,对于“历史”一词的定义,东西方的诠释有如此鲜明对照,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

而反思我们的历史教学,哪有什么历史感?哪能体现出历史的人文教化功能?中学历史教育长期盛行“仓库理论”,认为“大脑是储存事实仓库”教书即用知识去填满“仓库”助长的是呆读死记忆风气。人们不难发现,历史教学似乎总在扮演一种往昔历史的转述者与说教者的角色。翻开教材,书上充塞的全是风云变幻、制度消长、政权更选,人们一提起历史,印象是孤僻、繁杂,陈旧结论的堆砌,历史是一团模糊不清的烟云过于遥远。

然而唯独人文精神才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人文精神更多是形而上的,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人文教育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性的培育和理性的养成,促使个人在智慧、道德和身体方面的和谐发展。历史教育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世界,给人一种道德判断、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内在的精神、一种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它教育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等等。这一切便是隐藏在历史知识之下的深层次的内涵所在,也正是这些内涵能够赋予我们的学生以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人文素养的培育。当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饥渴的社会,也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似乎每一个人都在渴求,但大多数人渴求的是物质上的需要,追寻的是感官上的满足。事实是,不少人在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不断满足的同时,却日益感到精神上的空虚。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可以说极度缺少人文的关怀。现代社会人文精神支离破碎,日益萎缩,使我们体验到一种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寂寞却因此越来越冒险甚至疯狂的感觉。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蔡元培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借用儒家的概念来说,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我们认为,从现代意义上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人更加和谐和持续地发展,从而更有价值地生活。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在资源、环境、道德风尚等方面暴露出了许多严重的问题。究其根源,乃是教育上长期以来缺乏人文内涵,致使许多受教育者“只有技术,没有文化”,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对社会、伦理、生态、文化等方面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

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不要让遗憾的“历史”成为学生历史的遗憾! 人的传统有三个层面:1,生物性的遗传;2,历史性的传承;3,个体性的长成。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第一层面的问题很难改变,所以我们一般关注不多。争论的地方在层面2和层面3,我们中国人的习性偏好似乎是先23,所以在精神上重权威,在知识上重记忆,在人格上重涵养;试想,辛亥烈士五四健将、共产主义信仰的英雄,还有昔日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的才子们,凭我们今日的教育制度与价值观,出得来么?而西方则是先32,所以在精神上重自我,在知识上重创新,在人格上重个性。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当然各有千秋,但我们别忘了,历史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在列国纷争的局面下,中国要崛起,无论是从效率,还是从竞争来说,都必须采用32”的教育模式和文化模式。